今年以来,亚洲货币普遍贬值。 与此同时,我国净出口持续下降。 在“内忧外患”之际,人民币还能坚持多久,再次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正反两面之中,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人民币短期内不会贬值。
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我国净出口延续了近年来的下降趋势。 统计显示,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虽然前4个月出口实现13.2%的增长,好于预期,但增速比去年同期慢25.8个百分点。 受内需回升影响,进口增速继续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持续缩小。 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逆差近14亿美元。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整体经济环境低迷、日本经济衰退等影响,亚洲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下滑。 尤其是美国科技股前段时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 受此影响,亚洲国家电子产品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也下滑一半。 因此,很多国家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而有些货币已经贬值。 甚至有专家认为,亚洲出现了“亚洲货币竞争性贬值潮”。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主张人民币贬值的人士坚信,贬值可以促进净出口的恢复,从而避免净出口再次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 他们提出的教训是,1999年我国净出口较1998年大幅下降,成为当年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任若恩认为,一般来说,可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 但毫无疑问,继续扩大财政赤字、积累国债肯定会产生负面后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后果可能会逐渐变得更加严重。 货币政策方面,去年以来实际上是在原来坚实的基础上从紧,因此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放缓,反映出人们对银行风险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他认为可以考虑适当贬值的汇率政策,以避免2001年净出口可能大幅下降,从而保持2001年经济较快增长。
不过,相信人民币会强势的人士则表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经济环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李文正告诉记者,虽然净出口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受出口影响较小。 内需主要发挥作用。 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 同时,人民币尚未完全融入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
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发布的《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分析报告》也明确提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是保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最基本因素。 同时,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力量。
政策不会改变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是否会贬值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王元龙认为,政治和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者的决策。 疫情发生后,国内外盛传人民币汇率将贬值,这种说法也越来越普遍。 强的。 在此情况下,国内外汇黑市也相当活跃。 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增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潜在的压力,成为影响当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并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对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时坚信人民币不会贬值的王元龙告诉记者,综合各方面因素,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保持稳定。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注意到人民币面临的各种压力,但来自两主管部门的各种信息证实,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仍将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一段时期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年初提出,2001年外汇管理的任务之一是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分析报告》中也提到,虽然今年世界经济的新变化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新的压力,但“我们致力于保持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 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乐观。”外汇局在报告中还预测,2001年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央行在200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001年,中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然下降。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积极应对。 基于外需大幅下降的因素,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 决定性因素是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和扩大。 报告还提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始终坚持稳健原则,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前瞻性。
由此看来,现阶段保持人民币稳定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要求。 王元龙指出,保持人民币稳定,实际上并不排除人民币波动扩大的可能性。
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在政府干预下由美元市场的供求决定。 人民币长期以来没有出现大幅贬值或汇率长期波动。 但受亚洲金融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实行了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 王元龙认为,随着中国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为了使中国能够更好地抵御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收支可能受到的冲击,汇率政策可能会出现。 灵活调整、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