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OPEC+减产协议谈崩,沙特宣布增产并大幅削减原油售价,全面宣战俄罗斯

2024-08-15 15:05

东梵世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

长期扮演“移动生产者”的角色已无法为沙特带来预期的效果。

上周五的OPEC+政策会议上,俄罗斯与OPEC破裂减产协议,随后OPEC领头羊沙特(下称沙特)采取激进举措。

路透社称,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引爆了“核武器”,在宣布增产的同时,还大幅下调原油价格,破坏了原油市场的价格和贸易地位。沙特此举并非是对俄罗斯不愿继续和扩大原油减产协议的报复,而是全面宣战。

此前,OPEC+联盟一直在执行21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该协议原定于3月底到期,两年来该协议得到有效执行,并大幅推高了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维护了市场稳定。

此次,沙特提出在原有减产协议基础上再减产150万桶/日的建议,其中OPEC减产100万桶/日,非OPEC减产50万桶/日。

沙特希望向俄罗斯传递一个信息:扩大和提高产量限制是一个好主意,实现这一目标符合所有产油国的利益。只要达成协议,沙特将立即采取行动,减产40万桶/日,其他OPEC成员国也将按照配额执行减产计划。

但俄罗斯以深化减产和减产配额不合理为由拒绝了该建议。俄罗斯称已做好油价下跌的准备,并认为深化减产不是解决办法,只会导致美国等国家占领市场。俄罗斯倾向于维持现有减产水平,希望等到6月份再决定是否深化减产规模。

必须说,沙特此次主动出击的确有些鲁莽,而且非常突然,导致沙特出现了30年来最大的单次官方价格(OSP)降价,严重威胁到了本已陷入困境的石油市场,导致油价下跌了30%。

但如果认真审视和分析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环境,还是能够理解沙特王储突然采取“主动进攻”行动背后的逻辑。

这一举措固然出于这位沙特年轻王储的个人情怀和风格,但背后的逻辑却十分深刻。

国家是一个集体概念,重大决策最终由最高领导人作出,这必然与领导人的个人风格和阅历有关。

我认为,国家角色由被动的“流动生产者”向“打破平衡”的主动进攻者转变,符合年轻王储的风格和“自我定位”。

OPEC+过去两年的减产举措虽然提振了油价,但美国致密油的持续增长已经完全弥补了OPEC+的减产,这也是俄罗斯公开不同意减产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去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每天1200万桶,过去两年日均增产超过100万桶,OPEC+每年70-80%的减产被美国致密油和凝析油产量的增加所抵消。

俄罗斯在减产期间持续增产,也挤压了沙特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最大的中国市场,沙特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沙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再次超过俄罗斯,主要因为沙特原油价格更具竞争力。

全球石油消费峰值即将来临,至少世界已经进入经济低增长、石油消费低增长、长期供应过剩的局面。

中国是原油第一大买家,去年日均进口量超过1000万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过去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其日进口量最高也不过900万桶。

可以这么说,未来除了中国以外,不会再有其他国家的原油进口量超过1000万桶,但中国消费量增速正在减缓,中国石油消费峰值很可能在十年左右出现。

石油是买方市场,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进行了“极限考验”,对油气行业的考验结果是消费量进一步减少,2月份的实际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中国新冠疫情呈现明显好转之际,全球疫情却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新冠疫情快速蔓延引发的担忧,加之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价格战,导致美国及全球股市暴跌。

在油价大幅下跌的背景下,沙特阿美股价跌破IPO发行价,令沙特王储大失所望,也令其在国内承受巨大压力,并可能对其“2030愿景”带来巨大挑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石油仍是沙特经济的支柱,储量丰富巨大,产能过剩,成本优势巨大,还有很大的产能扩张空间。

加速石油生产是实现石油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迫切需要,俄罗斯也有类似的压力和愿望。

长期扮演“流动生产者”的角色,已经不能给沙特带来预期的效果。改变被动策略,主动出击,增加产量,获取应有的收益。低价x高产和高价x低产可以等价。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而且是可以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何不试试?

后美国中东时代,普京正在谋划后普京俄罗斯时代、后石油时代、后中国高经济增长时代、沙特王位继承权更替时刻、新冠肺炎疫情“极限考验”开始的历史时刻,这是王储勇于出击的背景。我理解他的压力,或许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大趋势下,油价很难回到7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极端情况下会跌破30美元/桶,恢复常态应该在50-60美元/桶的中档附近。

3月10日,油价和美国股市大幅反弹。油价对市场心理影响大于其对经济的实际影响的惯性仍然存在,但这种惯性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影响时间也会逐渐缩短。石油生产的成本是现实的,任何经济上不可持续的行动都不可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