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七章 元认知学习策略:内涵、构成成分及知识分类

2024-10-20 08:01

第7章元认知学习策略

一、元认知的内涵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的认识;同时,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其各种认知活动的规划、监控和调节。从元认知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经验和元认知监控。

(1)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知识。它是通过经验积累的关于认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理解。元认知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关于认知个体的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和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1.关于认知个体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指我们拥有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作为认知处理器。一是了解自己的认知特征。二是个体与他人认知特征的差异,侧重于个体与他人的比较。第三是个体之间认知相似性的知识。

2.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任务所包含的信息的不同特征以及任务的目的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的知识。这种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指关于任务中相关信息特征的知识,例如认知材料。另一方面,是指对任务要求和目的的理解。

3.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主要包括认知活动和完成认知任务的策略,各种策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其优点。

(2)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测。元认知监测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评价认知过程,获取认知活动质量的信息,识别认知偏差,并及时调整计划、选择适当的策略,保证有效性。完成任务。

2.元认知系统模型。认知过程开始后,整个认知过程通过元认知监控的反馈和控制作用,与​​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经验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使得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经验既作用于这个过程,又作用于这个过程。过程,使学习者能够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识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认知过程,使认知活动不断向预定目标逼近。

3.元认知的发展

(1)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于人来说,认知活动是从零开始,由少到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2)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随着对认知规律和学习材料的熟悉和掌握,认知或学习的自我调节逐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3)从无意识到意识到自动化。儿童元认知的自然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的过程。

(4)由部分到整体。

4.元认知的培养。

(一)培养元认知的必要性。 1.元认知与智力的关系。 2.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会学习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学会学习是一个过程,具体是指学习者从不知道如何学习到能够学习的转变过程。其次,它是学习者主动性的体现。此外,要学会学习,学习者必须培养自主学习和控制整个学习过程的能力。因此,他们必须有意识地处理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实践学习计划、学习评价,这些都需要主观能动性。

元认知在学会学习中的作用:(1)开始和停止学习活动的作用。 (2)灵活的功能促使人们多方面思考问题,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3)协同提升学习效率。

(2)培养元认知的可能性。元认知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提升。

(3)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法。

培养和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

1、自问法。自问法通过提供一系列问题表供学习者在元认知训练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相互提问法。解决问题 互相问问题最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最快。

3.知识转移方法。知识迁移法主要传授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元认知的相关知识,使学习者认识到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

4.计算机程序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中,计算机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和练习的机会,还可以对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

(4)教学中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 1.提高元认知学习意识。 (一)明确任务意识。 (2)了解学习材料的特点; (三)运用策略的意识; (四)把握自身学习特点的意识; (五)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意识; (6)学习效果自我控制评价意识。

2.丰富元认知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传授元认知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对教师的主要要求是: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二是突出重点。主要指标有:流畅度;灵活性;独特性;准确性。

3.丰富元认知体验。 4、加强元认知操作指导;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5、创造反馈的条件和机会。 6、注重引导学生调节非智力因素。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调节学习和认知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调节努力程度、动机、个性特征、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仅能自发地学习,还能有效调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