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2日电(记者 颜军)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破“7”。 5月17日、18日,持续数月下跌的离岸人民币(CNH)和在岸人民币(CNY)相继突破7.0整数关口。 截至5月20日,在岸人民币收盘于7.014,离岸人民币收盘于7.014。 人民币收报7.0216。
人民币汇率破“7”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 对国内经济复苏进程有何影响? 投资者特别关心汇率波动对A股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中金公司研究院董事总经理、外汇研究部主管李柳阳和中国证券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洪生对人民币破“7”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
两位受访者指出,受外部短期海外环境影响、4月份经济数据略低于预期、境外旅游和商务购汇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属于正常现象。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 ,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有着坚实的基础。
美元指数走强是此次破“7”的主要原因
外汇市场的成因复杂,多重均衡反映了国内外变量的波动。 李柳阳表示,此次人民币汇率贬值更多是受外部因素影响。
一、受美元反弹大环境影响,5月8日至18日美元指数从低点101点反弹至接近104点,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货币都出现了一定的回调兑美元。
外部因素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的观点也得到了潘宏生的认可。 他指出,按照影响汇率的逻辑,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汇率明显贬值。 国内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但美国更多地讨论衰退和通胀风险,以及债务危机。 可见美国面临的考验更大。 此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的上涨。
“美元指数的上涨可能与美国的债务违约风险有关,包括之前美国一些银行的破产重组。从历史上看,投资者紧张时会对美元资产形成短期支撑”。 潘洪生表示,这给人民币汇率的短期表现带来压力。
其次,随着美联储等央行加息,目前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货币利率都处于较高水平。 受供需变化影响,人民币汇率承压。 具体来说,本外币汇率利差也会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配置。 例如,一些出口企业可能更愿意将出口赚取的美元收入作为存款,选择高利率的配置而不是结汇; 一些借外债的企业可能更愿意使用人民币融资而不是美元融资,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 ,这也会增加对美元的需求。
三是受季节因素影响,每年4月、5月、6月人民币汇率都会面临一定压力。 原因在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在此期间大部分以美元支付股息。 在此期间,过度购汇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表现。 。
除了海外因素外,李留洋还表示,4月份国内经济复苏不及市场预期,这也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后,4月份中国经济未能延续强劲复苏势头。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增速比3月份加快7.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3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 在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造成基数较低的基础上,消费和工业增长继续回升,但反弹幅度不及市场预期。
此外,潘洪胜指出,年轻人失业率等问题存在,国内经济复苏需进一步企稳,这段时间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将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压力。
没必要过度解读“7”
市场显然对人民币破“7”感到担忧。 两位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所谓破“7”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为信号。
李柳阳表示,自2015年我国汇改以来,这并不是人民币第一次突破“7”。 突破“7”后,经过一段时间也恢复了。 当前的汇率波动反映了短期市场供求关系。 汇率破7前后变化平稳,说明我国外汇市场具有韧性,通过价格变化实现了短期动态平衡。
李柳阳进一步解释说,看汇率时,需要关注长期资金流向,平时还要关注国际收支的平衡走势,这可以视为人民币的基本面。汇率。
我国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 在当前海外通胀高于国内通胀的情况下,国内商品出口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具有相对竞争力。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出口形势好于预期,贸易顺差再创历史纪录。 这是人民币汇率具有韧性的重要基础。
潘洪生还指出,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12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820亿美元,我国货物贸易国际收支顺差1299亿美元,创历史第二高值。
服务贸易呈现逆差。 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470亿美元。 其中,旅游逆差434亿美元,同比增长58%,主要是居民个人出国旅游增加所致; 交通赤字为190亿美元。 潘洪胜认为,这些数据虽然是赤字,但却是经济活动恢复活跃的迹象。
再看资本项目,短期来看,资本流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趋势的预期。 当前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复苏的节奏和速度上。 随着国内经济复苏的大方向确定,资本最终会回流。 李留洋直言,目前的汇率水平已经回到去年11月、12月的水平,市场对人民币的定价已经变得过于悲观。 此外,从实际有效汇率等估值水平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低估水平。 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将经历向均值修正的过程。
潘洪胜表示,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的降低,目前国内还没有进一步降息的信号。 造成中美利率倒挂的因素也在减弱。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位专家都认为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无需过度解读或担心汇率短期波动。
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对于市场担心人民币汇率下跌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李柳阳认为,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与汇率的定价机制并不完全吻合。 。 两者都受到国内经济复苏的影响。 但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受海外因素影响较多。 此外,两者的趋势大多数时候并不重合。
“2023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 在李柳阳看来,与欧美主要经济体的衰退相比,国内经济仍保持复苏向上的趋势。 海外货币政策逐步宽松将缩小中外利差。 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吸引跨境证券投资资金的回流。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持续“充值”A股。 截至5月19日,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近1900亿元。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超过1800亿元。 尽管相对而言,当前购买步伐有所放缓,但在许多发达市场面临高通胀、利率上升和潜在经济衰退之际,人民币资产作为一种兼具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多元化投资,具有很高的价值。 特点,加上估值相对较低,曾被北向资金频繁加仓。
潘洪胜也认为,国内经济是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 虽然短期汇率压力会引起情绪波动,但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汇率波动不能简单地与国内资本市场直接挂钩。 比如,今年以来,在A股估值修复过程中,人工智能、通信等创新板块不断涌现。 随着国内企业创新驱动能力的增强,资本市场更加关注企业自身内在价值的稳步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是高质量开放的一部分
近期,我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 5月15日,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互换通”)合作正式启动,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
5月19日,央行、外汇管理局发布政策,持续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大资源联动效应更好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总部经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北京、广东、深圳开展试点,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优化整合现有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相关政策要求,让更多企业受益; 二是加大企业跨境资金运作自由度,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主决定外债、境外贷款的追收。 三是支持跨国公司以人民币进行集中跨境资本运作; 四是简化资金使用相关备案流程和材料审核。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跨国公司跨境经营。 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相关政策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此,李留洋指出,这是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一部分。 对于跨境运营企业来说,境内外账户资金统筹管理,可放入资金池相互配置使用,可有效降低财务运营成本。 ,这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提高运营效率。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增多,人民币已成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 这些国家可能会回归并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 比如通过互换额度等方式,增加资金回流投资的机制。 保证。 除了沪港通、债券通之外,还可以通过衍生品进行投资,特别是衍生品的开放。 对于一些海外投资者来说,管理股票账户的成本可能较高,但管理衍生品的成本较低。 。
李柳阳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金融工具的不断推出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时,需要相应的工具来投资中国,进而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入建设。 市场回报率高,境外投资者更愿意持有人民币或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支付。 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潘洪生进一步指出,金融产品互通渠道和机制的打通,有利于满足人民币境内外投资和人民币资产配置的跨境使用,将极大夯实人民币汇率基础。 在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下,跨境人民币需求增加,政策也越来越便利。 两者相辅相成。
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是与其他货币“非此即彼”的过程,国际货币操作系统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化共存。 因此,没有必要以人民币使用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归根结底,市场没有必要对一些短期指标的波动反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