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关注”按钮,以便以后继续向您推送类似的文章,也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字| 清远
编辑|t
作为中东小国,黎巴嫩人口还不到我国天津的一半,但却拥有财富与繁荣并存、和平与希望并存的辉煌历史。
如今,面积仅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黎巴嫩,正面临经济低迷、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 这确实是一场严重的危机。
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再差又能差到什么程度呢?
黎巴嫩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2023年4月,黎巴嫩通胀率尴尬地领先,以269%位居全球第一。
其他公布的数据显示,黎巴嫩货币贬值率超过90%并持续下降。 黎巴嫩的官方货币在官方市场和洗钱黑市上都受到轻视。
那么黎巴嫩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其通货膨胀率如此之高呢?
(抗议的黎巴嫩人群)
日渐衰弱的“中东小巴黎”
事实上,2019年以来,黎巴嫩烟酒、通讯费等价格持续上涨,食品饮料价格也日益上涨。
截至2023年4月,黎巴嫩已连续34个月遭受恶性通货膨胀。
与上个月相比,黎巴嫩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CPI指数又上涨了9%,这意味着钱变得更加不值钱了。
去年,黎巴嫩通货膨胀率超过171%,达到40年来的新高。
俗话说,凡事都有其限度。 通胀率如此之高,黎巴嫩是时候力挽狂澜了吗?
结果,2023年2月,黎巴嫩国家银行的一次操作,导致黎巴嫩镑持续贬值,昔日的“中东小巴黎”每况愈下。
(黎巴嫩镑持续贬值)
黎巴嫩国家银行主动下调汇率,表示每美元可兑换15000英镑!
这无疑大大提升了美元的地位,因为自1997年以来,美元兑英镑的汇率一直是1比1507.50。
也就是说,美元已经成为黎巴嫩最“值钱”的货币。 连英镑都无法与之相比,更不用说黎巴嫩自己的货币黎巴嫩镑了。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讯费用比2022年增加了四倍,而黎巴嫩人民最喜欢的酒精饮料的价格也上涨了六倍多。
与此同时,医院保健品等同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了四倍。
疯涨的产品价格,与老百姓日益空虚的钱包相比,着实让人不忍直视。
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黎巴嫩经济形势相当低迷。 2019年以来,经济收缩率达到58%,钱赚得少,物价贵,消费能力大幅下降。
2019年,黎巴嫩GDP保持高位。 四年后,该国GDP下降了2.6%,且势头不减。
如今,黎巴嫩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国内政治动荡和国际不稳定加剧了黎巴嫩的经济悲剧。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捐助方向黎巴嫩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但这些资金真的会投入使用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黎巴嫩实施结构和金融改革。
不幸的是,黎巴嫩的政治僵局阻碍了新政府的组建,也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实施。
如今,黎巴嫩政治精英尚未达成共识,改革举措存在分歧,组阁困难,进一步加剧黎巴嫩经济危机。
如果改革得以实施,黎巴嫩将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超过30亿美元的援助。
改革的成功实施将为黎巴嫩获得其他国际捐助者在 2018 年巴黎会议上承诺的额外 110 亿美元援助铺平道路。
(黎巴嫩民众呼吁举行大选)
该国一位政治家表示:
“黎巴嫩的经济危机需要政治精英立即采取行动。 他们必须尽快组建新政府,推进改革进程,同时促进国际沟通,确保外部援助的流动。”
只有这样,黎巴嫩未来才能恢复稳定,重振经济。
然而黎巴嫩这个诸神般的国家却似乎很难应对这一切。
复杂的政治力量
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政治稳定,但黎巴嫩显然没有稳定的政治。
建国两百多年来,黎巴嫩各种政治势力兴衰,最终固化为三大教派、四大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整体呈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中,黎巴嫩是唯一以穆斯林和基督徒为两大人口组成的国家。
这导致黎巴嫩成为一个根据宗派力量分配权力的国家。
黎巴嫩总统、总理和议会议长根据宗教人口规模分别由马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组成。
在此形势下,黎巴嫩目前的政治局势是:政治派别众多,导致政治分裂,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屡屡受阻。
首先,黎巴嫩政党众多、教派分裂,导致其政治生态呈现“马赛克”局面。
黎巴嫩目前有200多个政治团体,其中绝大多数政治派别都是以其宗教派别为基础的。
(宗教冲突仍在继续)
比如天主教自由爱国运动、长枪党、巨人旅;
逊尼派伊斯兰主义者未来阵线和伊斯兰统一运动;
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的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以及属于德鲁兹派、阿拉维派、东正教等少数民族教派的政治组织。
不同政治派别利益不同,都主张和维护自己的宗教特色,导致政治生态过度多元化,进而导致权力分散。
黎巴嫩没有一个政治派别拥有足够的人口和凝聚力来统治国家或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
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扩大自身实力,各政治派别会联合起来,寻求联盟,以获取更多席位,导致黎巴嫩政治生态分裂为几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不同阵营以及同一阵营内不同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这导致了黎巴嫩政治生态的碎片化。
其次,由于不同宗教派别在有限的政治资源内寻求利益最大化,各方都处于不断试探、互动、调整、再互动的过程中,直至形成默契。
在此期间,不同的互动行为将塑造不同的政治生态系统。 当各方通过妥协与合作互动时,政治生态系统才能良好运转。
当各方矛盾不可调和时,就会陷入冲突和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巴嫩局势变得相当动荡。
1975年,黎巴嫩宗教冲突达到顶峰,爆发内战。
黎巴嫩内战持续了16年,直到1991年才结束。
(黎巴嫩内战)
由于外部势力介入黎巴嫩内战以及地区各势力之间的角逐,黎巴嫩内战局势复杂,甚至直接影响中东和平进程。
没有比这更大的灾难了。
战争使曾经繁荣的黎巴嫩失宠,日益岌岌可危,经济水平直线下降。
2005年,一枚炸弹在黎巴嫩贝鲁特市中心爆炸,炸弹的受害者是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
哈里里之死让人们想起了其他多起针对黎巴嫩政党领导人的暗杀企图,给黎巴嫩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并在各党派领导人、党员和支持者之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1982年9月14日,黎巴嫩当选总统巴希尔·杰马耶勒在贝鲁特东部的长枪党总部参加会议时因炸弹爆炸身亡。
与长枪队敌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立即被视为爆炸背后的罪魁祸首。
两天后,长枪党武装在领导人霍贝卡的带领下,参与了对贝鲁特西部萨布拉和沙蒂拉两大难民营的屠杀,残酷杀害了近2000名巴勒斯坦难民。 难民营惨案震惊世界。
1987年6月1日,卡拉米总理在从黎巴嫩北部飞往贝鲁特的途中,所乘坐的飞机被恐怖分子放置的炸弹炸毁,当场身亡。
这些都表明黎巴嫩政局的动荡。
政治分裂,经济分裂
二战后,黎巴嫩经济迅速发展。 1943-1974年是黎巴嫩当代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繁荣港口)
新独立的黎巴嫩凭借其自由的经济政策、阿拉伯属性以及与西方国家的传统关系,成功地在中东的金融服务、转口贸易、旅游休闲以及文化、教育、以及新闻出版。
加之气候温和、风景优美,黎巴嫩赢得了“中东瑞士”的美誉,贝鲁特也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内战打断了黎巴嫩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造成高达16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此外,旅游业是黎巴嫩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黎巴嫩的经济状况。
黎巴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自然、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丰富,遍布全国。
(繁忙的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黎巴嫩有着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不同于周边国家。 它在保守的中东阿拉伯世界中独一无二,每年吸引大量外国游客。
然而,无情的战争阻止了他们前往黎巴嫩的旅程。
黎巴嫩境内屡屡发生教派冲突和外部势力入侵,给黎巴嫩旅游业带来沉重打击。
黎巴嫩旅游部长萨尔基斯表示:
“持续一个多月的黎以冲突使黎巴嫩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美丽的黎巴嫩)
长达15年的内战和中东和平进程屡屡受挫,给黎巴嫩旅游业带来致命打击。
尽管1992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旅游业,但每年来黎巴嫩的外国游客数量仍不足战前的三分之一。
自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边境撤军以来,黎巴嫩境内没有发生重大政治动乱。
黎巴嫩政府借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试图恢复旅游大国形象,重塑其在欧美、海湾等国家游客心目中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国家。
黎巴嫩议会专门批准旅游部100万美元,用于在阿拉伯和欧美媒体开展公关和宣传。
各大报纸刊登黎巴嫩景点图片,CNN、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介绍黎巴嫩风土人情的广告。
宣传攻势有效改变了人们对黎巴嫩的负面印象。
黎巴嫩政府还及时对海湾阿拉伯国家公民和外国居民实行免签入境,吸引了大量海湾游客。
据统计,黎巴嫩四、五星级酒店一半以上的客人来自阿拉伯国家。
每年开斋节至12月新年这半个月内,所有星级酒店的入住率普遍达到80%以上。
为了吸引游客,酒店、旅行社和商场也在圣诞节前后推出各种形式的折扣促销活动,让外国游客在黎巴嫩停留更长时间、消费更多。
可见,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状况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只有平息各派矛盾,才能集中力量发挥黎巴嫩作为中东小国的独特优势,改变其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命运。
结论
黎巴嫩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频繁的教派冲突也削弱了人们对黎巴嫩未来的信心。
(黎巴嫩人移民)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不再留恋故土。 欧洲和美国是他们的选择。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黎巴嫩的未来仍不明朗。
参考:
中国新闻网. 分析:前总理哈里里的去世和黎巴嫩内战的后果。
环球时报. 黎巴嫩通胀太高! 橄榄油已成为一种奢侈品,每升售价为 7 至 11 美元。
环球时报. 在这个国家,食品价格暴涨了400%! 首都居民连夜排队买面包! 这是怎么回事?
迫于货币贬值压力,黎巴嫩4月份通胀率达到269%。
中国日报. 黎巴嫩战争解读:战争揭示了什么。
海外网. 黎巴嫩“风云变幻”:大国间陷入混乱。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商务处。 黎以冲突后的黎巴嫩经济。
新华社. 报道:当地货币暴跌,黎巴嫩人民面临困难。
在当地和全球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黎巴嫩人争先恐后地购买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