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之间。图为美联储大楼。
2021年4月底,美联储在利率会议上决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当天美股全线下跌,显示出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普遍担忧。事实上,美国紧缩货币政策的工具已经在使用中,缩表压力加大,加息似乎已是箭在弦上。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不经意间透露,为防止经济过热,可能需要加息。此消息随即引起市场震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由于美国经济远未达到既定目标,仍面临疫情等风险,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但考虑在两次会议之间调整管理利率。他在今年三次美联储利率会议上都强调,经济复苏取决于疫情。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宽松货币政策如何、何时退出成为市场热议话题。目前,多国均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那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能维持多久?
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美国经济前景
今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现了疫情、经济、政策三大分裂。一季度世界各国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出现严重分裂,其中美国GDP同比增长6.5%,中国实现正增长18.3%,欧元区同比下降1.8%。疫情也出现分裂,印度疫情二次暴发,半个多月来每日确诊病例超过30万并持续上升。中国疫情得到控制,美国疫情也随着疫苗接种加速向好。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也出现分化,欧美日维持负利率环境,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加息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则维持稳健政策。作为世界货币,美元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牵动着全球。 反过来,其他国家的疫情和经济也会对美国产生反应,从而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走向。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维持超额准备金率(IOER)在0.1%,维持贴现率在0.25%,维持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是,美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3月份美联储曾乐观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6%,但这次议息会议上却未提及这一点。因此,美联储认为,经济活动最近才开始回暖,达标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还不是开始谈论缩减购债规模的时候。
就业层面,尽管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但美国3月失业率仍维持在6%,整体就业岗位仍比疫情前减少840万个,缺口达40%。美联储虽然担心新冠肺炎疫情会给就业市场留下永久伤痕,但仍表示,尚未发现疫情影响达到此前担心的“长期经济创伤”程度。
通胀方面,尽管美国通胀水平已经超过2%,但为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并不想采取措施,而是加大容忍度。尽管鲍威尔和耶伦信誓旦旦称通胀只是暂时的,但市场并不买账。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强调,市场将看到非常严重的通胀。
资产价格方面,受疫苗接种加速、经济复苏预期,尤其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等推动,美国三大股指今年迄今均大幅上涨10%左右。美国整体金融稳定状况参差不齐,但美联储仍认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政策工具方面,美联储表示不会加息,但必要时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撑联邦基金利率,同时预计短期利率将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取决于疫情的控制。事实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在为2023年后续的缩表和加息铺路。因此,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在今年8月有所动作。
美联储将用“大招”控制通胀
近日,纽约联储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未来三年通胀预期已升至3.1%,未来通胀水平甚至可能高达4.8%,创2014年以来新高。在美国连续出台财政刺激措施和史无前例的超低利率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国3月PPI已达12.6%,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3月消费者家庭支出预期增速也创七年新高。美国巨量释放的货币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带动了实物商品价格上涨。今年以来,油价上涨260%,“铜博士”涨幅翻倍,创十年新高,钢铁持续上涨,大宗商品也面临价格压力。美国通胀的严重溢出效应更是显著,3月,土耳其通胀水平达16.2%。
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将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未来几个月不会对超过2%的通胀水平采取措施,因为疫情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尽管美联储在货币政策转变上步伐缓慢,继续采取零利率和1200亿美元购债的宽松货币政策,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仍然超过1.75%,这增加了通胀预期和风险。市场也对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的政策转变作出了反应,资金开始回流美国。
美国货币政策也在输出通胀压力,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无论如何调整,总会推高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PPI是CPI的先行指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推高通胀水平。同时,由于全球各国经济复苏不均衡、不稳定,在供给复苏不稳定、需求复苏加快的背景下,产业链复苏不同步,供应链受到冲击,产出缺口进一步扩大,会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加大通胀压力。
尽管美国疫情并未真正缓解,但美元正在回流,特里芬难题仍未解决:“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巴西、土耳其、俄罗斯为了控制通胀压力、抑制资本外流、应对汇率贬值、防范风险等,纷纷步入被动加息的行列。在经济复苏脆弱时期,被动加息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更加令人踌躇不前。
发展中国家面临囚徒困境
疫情的控制和缓解是经济复苏的前提,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转向带来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实际转变,经济复苏需要低利率环境,吸引资金、控制通胀需要加息,而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发展中国家则因担忧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和资本外流而陷入两难境地。
发展中经济体被动加息应对美国货币政策转向“达摩克利斯之剑”。3月18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后,巴西央行随即加息75个基点至2.75%,超出市场预期25个基点,打响今年全球央行加息第一枪。土耳其也面临同样的“囚徒困境”,在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负面冲击下,既要抑制通胀,又要提振汇率、控制资本外流。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刚结束,土耳其央行就立即加息200个基点,股市两天内三次熔断,创下201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里拉的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大了土耳其的外债风险。 此外,俄罗斯央行3月19日也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4.5%,为该国2018年以来首次加息,市场预计俄罗斯今年将加息125个基点。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加息均为三国紧盯美联储的被动举措,未来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或将加入加息行列。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联储在输出风险的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10%以上,目前不到60%。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止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需要世界各国联防联控一样,经济复苏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美国应通过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尽量减少其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促进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共同应对疫情,避免一国政策转向造成负面溢出效应,引发新兴经济体经济风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协同研究部主任)